2006中国楼市十大争议话题 房价上涨谁之过?

浏览:1910 作者:维权网 评论:0 发布日期:2006-12-15 12:45:10

调控吹响楼市发展新号角 史丽摄

 

开发商股市融资忙 资料图片

    【策划人语】

    事不辩不明。话题代表观点,观点来自立场,立场决定行动。

    第三期的《上证·地产投资》年终特辑,我们精心收集,为您带来了这一年轰动楼市的十大争议话题。我们始终认为,话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在于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不在于哪一利益方更为强势,而在于这些话题事关多少人的切身利益,事关楼市发展的方向,事关国计和民生;话题的重要性也不在于证明了谁对谁错,谁该被谴责或赞扬,而在于真理越辩越明,理想的实现始于争辩后的行动。

    希望我们的楼市,能在这些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理性的火花。  (柯鹏)

2006:中国房地产业风雨又一年

    话题1 房价上涨谁之过?

    争议点:调控源头  

    到底房价能不能降下来?这是个问题。而调控进行了大半年之后,这似乎成了越来越难解的问题。

    无论一些专家如何撇清房价与楼市本质的关系,仅凭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百姓与业界对此的不断追问就不无依据。近期,中国房地产泡沫说的始作俑者谢国忠再曝惊人观点:中国房价明年将进入调整期,2008年或2009年将进入谷底。

    “我们明天在电视台举行的房产讨论就将驳斥这个观点。”上海一位房地产专家在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就向记者表示。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不同观点如此针锋相对。面对每天海量的楼市信息与观点,购房者想不做到“一头雾水”,似乎也难。

    关于房价的核心争论在于降还是不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是,不应以城市均价论价格走势,而是应比较同一区域甚至同一楼盘的价格。比如上海周边城区因供给过大而出现滞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区域的房价必然走低。而市中心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明显,供给缩小,长期来看,房价上涨仍是必然趋势。

    供求决定房价,这一点从北京的经验最可得知。目前,北京众多房地产开工项目受政策影响审批受阻。加上原本的土地供给并不充裕,导致了北京房价的一路上涨,涨幅在近几个月以来领先于全国大多城市。看来,“以供给控价格”的传统规律仍是最有效的控制房价的措施,这一点在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中,我们似乎难观其效。

    关于房价的另一个争议焦点是“能否将价格作为调控目标”。

    “将政府的住房保障工作做好才是解决楼市矛盾的重心。以房价作为调控目标是根本错误的。”上海易居研究院李战军称。在宏观调控之初上海某电视台举行的楼市观点争辩中,来自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专家学者意见截然对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易宪容以“国民房价收入比远高于其他国家”为由,高声“叫跌”,一度被众多网民视作为民请命的勇士。而上海一些专家语出犀利,同样高调反对将楼市的市场属性与政策属性混为一谈。

    “市场化住宅的房价是市场行为,我们到底该如何约束?”质疑依旧存在。 (记者 于兵兵)

以下是网友对 2006中国楼市十大争议话题 房价上涨谁之过? 的评论:
[本主题共0条评论 | 每页显示6条评论]
评论前,请先 登录
验证码: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诚信企业 理事单位 质量监督

3.15诚信维权网
声明:凡本网注明“3.15诚信维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3.15诚信维权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本网转贴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正规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致电010-61706839 或者发邮件至china_xfz315@126.com 京ICP备12034147号-1
版权所有:3.15诚信维权网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显示器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像素效果最佳

网站备案序号:[ 京ICP备 1203414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1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