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出路在哪里?
浏览:2090 作者:维权网 评论:0 发布日期:2008-3-19 12:28:29
编者按
最近几年,“中国制造”开始遇到危机: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价格低廉,环境资源消耗大,中国人的辛苦钱越来越不好赚了。“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危机到底有多大?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东莞制造业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其转型升级得到了中央媒体的关注。3月17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发专题——“中国制造”的危机与出路,专门连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和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就东莞应对“中国制造”危机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张羽:李市长,有人把东莞称作是世界加工厂,东莞出口的电脑、鞋子在世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今年两会上,您提到,东莞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转型。为什么东莞这么急迫地提出转型这个问题呢?
李毓全: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从一个农业大县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制造业城市。现在有个说法,世界上每十双鞋就有一双是东莞制造的,东莞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工厂。
但是东莞过去跟现在面临的形势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发展空间充足,用工也不困难,引进了很多项目。
东莞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发展瓶颈越来越突出。现在,在东莞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工作生活的人口超过一千万了。
东莞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走下去,确实是难以为继。不太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人口结构,为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去年初召开的东莞市党代会提出了双转型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
张羽:隆部长,刚才李市长介绍了东莞的情况。东莞加工制造业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矛盾,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吗?
隆部长:东莞的发展有其独特性,外资占的比重很大,产业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产品来占据国际市场,发展本地经济。
随着我们国内环境资源成本的上升,劳工成本的上升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尤其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对于东莞这些地区来说,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怎样提升自己产业的结构,怎样提升城市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怎样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张羽:李市长,东莞有很多制造企业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要转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主要困难在哪里?政府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李毓全: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反映的问题确实不少,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也有国家政策调整的客观原因。政府要着力去帮助企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无论是对东莞自身经济发展,还是对推动企业转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张羽:隆部长怎么看待东莞的这些做法和措施呢?
隆部长:李市长介绍的发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里,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创新略显不足。
从成本角度考虑,买技术比自主创新成本低很多,所以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采取的是买技术,而不是自主创新。
随着企业整个技术水平和先进水平差距的缩小,现在会发现买更先进的技术成本也相当高了,甚至国际竞争对手不愿意把技术卖给企业。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自身技术。
我觉得,东莞有着独到的优势,它有一个强大的制造成本,研发的商业化过程应该说是自身的最大优势。但是怎么能够吸引高端的人才,政府怎么在WTO允许的条件下,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企业开展研发的创新环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一篇新的文章。
李毓全:刚才隆部长给我们的启发很大,我们感到更有信心了。
东莞从2005年开始,连续每年投入十个亿实施科技东莞工程,连续5年每年投入十个亿实施创业东莞工程,这对东莞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帮助很大。
同时,东莞还成立了多个风险贷款担保公司,光是去年就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70亿元。
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东莞还研究了很多新的做法。比如,对一些大项目由专人跟踪,专门为外企开协调会等等。同时,我们加强社会管理,切实抓好劳资纠纷、维护劳工权益等工作,这也是对企业发展有好处的。
张羽:谢谢李市长,谢谢隆部长。制造行业中有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标准和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在掌握核心技术后拥有的对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绝对主导权。只有拥有了这种权利,才能在产品中获得最大的利润。而没有自主研发,没有核心技术,就只能卖力气赚辛苦钱,从卖力气到卖智慧、卖品牌、卖标准,摆在我们出口企业面前的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变革图新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导和帮助。两会期间还有一个新闻,那就是广东的省委书记汪洋会见了“阿里巴巴”的董事长马云,寻找传统经济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空间。我们也希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日子并不遥远。
最近几年,“中国制造”开始遇到危机: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价格低廉,环境资源消耗大,中国人的辛苦钱越来越不好赚了。“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危机到底有多大?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东莞制造业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其转型升级得到了中央媒体的关注。3月17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发专题——“中国制造”的危机与出路,专门连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和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就东莞应对“中国制造”危机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张羽:李市长,有人把东莞称作是世界加工厂,东莞出口的电脑、鞋子在世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今年两会上,您提到,东莞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转型。为什么东莞这么急迫地提出转型这个问题呢?
李毓全: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从一个农业大县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制造业城市。现在有个说法,世界上每十双鞋就有一双是东莞制造的,东莞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工厂。
但是东莞过去跟现在面临的形势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发展空间充足,用工也不困难,引进了很多项目。
东莞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发展瓶颈越来越突出。现在,在东莞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工作生活的人口超过一千万了。
东莞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走下去,确实是难以为继。不太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人口结构,为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去年初召开的东莞市党代会提出了双转型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
张羽:隆部长,刚才李市长介绍了东莞的情况。东莞加工制造业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矛盾,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吗?
隆部长:东莞的发展有其独特性,外资占的比重很大,产业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产品来占据国际市场,发展本地经济。
随着我们国内环境资源成本的上升,劳工成本的上升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尤其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对于东莞这些地区来说,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怎样提升自己产业的结构,怎样提升城市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怎样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张羽:李市长,东莞有很多制造企业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要转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主要困难在哪里?政府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李毓全: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反映的问题确实不少,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也有国家政策调整的客观原因。政府要着力去帮助企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无论是对东莞自身经济发展,还是对推动企业转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张羽:隆部长怎么看待东莞的这些做法和措施呢?
隆部长:李市长介绍的发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里,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创新略显不足。
从成本角度考虑,买技术比自主创新成本低很多,所以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采取的是买技术,而不是自主创新。
随着企业整个技术水平和先进水平差距的缩小,现在会发现买更先进的技术成本也相当高了,甚至国际竞争对手不愿意把技术卖给企业。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自身技术。
我觉得,东莞有着独到的优势,它有一个强大的制造成本,研发的商业化过程应该说是自身的最大优势。但是怎么能够吸引高端的人才,政府怎么在WTO允许的条件下,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企业开展研发的创新环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一篇新的文章。
李毓全:刚才隆部长给我们的启发很大,我们感到更有信心了。
东莞从2005年开始,连续每年投入十个亿实施科技东莞工程,连续5年每年投入十个亿实施创业东莞工程,这对东莞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帮助很大。
同时,东莞还成立了多个风险贷款担保公司,光是去年就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70亿元。
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东莞还研究了很多新的做法。比如,对一些大项目由专人跟踪,专门为外企开协调会等等。同时,我们加强社会管理,切实抓好劳资纠纷、维护劳工权益等工作,这也是对企业发展有好处的。
张羽:谢谢李市长,谢谢隆部长。制造行业中有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标准和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在掌握核心技术后拥有的对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绝对主导权。只有拥有了这种权利,才能在产品中获得最大的利润。而没有自主研发,没有核心技术,就只能卖力气赚辛苦钱,从卖力气到卖智慧、卖品牌、卖标准,摆在我们出口企业面前的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变革图新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导和帮助。两会期间还有一个新闻,那就是广东的省委书记汪洋会见了“阿里巴巴”的董事长马云,寻找传统经济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空间。我们也希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日子并不遥远。
(责任编辑:杨乐)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