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离我们有多远
浏览:1724 作者:维权网 评论:0 发布日期:2007-4-24 8:47:23是否设立读书节
朱永新提案中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文明,设立‘国家阅读节’是非常必要的。”他建议把9月28日孔子的诞辰设为“国家阅读节”。
对此,余秋雨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表示反对,理由有三:其一,他认为现在每年已有“世界读书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的节日;其二,他认为,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周围已是信息爆炸,阅读不是欠缺,而成为灾难;其三,他认为在今天阅读已不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他说:“现在出版信息畅通,是好书总不会被埋没,何苦要通过国家的行政立法让全民来关注我们的本职工作呢?”
围绕这场争论,人们大体分成了支持与反对的两派。支持者认为,设立“国家阅读节”有助于引起国人对阅读的重视,可以通过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走近图书;而反对者则认为,想提高国民阅读率,光靠确定个节日是不行的,尤其在已有“世界读书日”的情况下,除非有实质性的措施,否则增加一个节日只是增加一个名头。
读书人为何少
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双方在我国国民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据2006年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的国民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2005年的48.7%,首次低于50%。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5本。这个数字与犹太人每人每年64本,前苏联每人每年55本的阅读量相比,的确是太低了。这与我国年出版图书超过22万种的世界出版大国的形象极不相符。
还是在2006年的那次调查中,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或者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不读书的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
这两个理由值得深入分析。如果说因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导致人们“没时间读书”,那么为什么生活节奏比中国快得多的日本、法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国民阅读率比我国高得多呢?“没时间读书”其实只是借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才是不读书的真正原因。
一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基本是围绕升学的指挥棒在转,一切与升学无关的课外阅读,名义上是提倡,但实际上却是限制、甚至禁止。不要说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使他们难得有空余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就是家长和老师也总是强调要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少看或者不看没用的课外书。上自习时偷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的经历相信不少人都有过吧。
这种对于读书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是造成难以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原因。那句流传甚广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对这种读书观的最佳诠释。对许多国人来说,读书虽然具有涵养气质、提升情操的作用,但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还是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水平。
简单地说,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找份好工作。这种态度固然可以产生强大的阅读动力,但是一旦受到现实的冲击,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对当今大学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读书来寻求出路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抬头的趋势。
我国儿童读物种类的不足也是难以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2005年我国一共出版了9583种儿童图书,其中新书5803种,但是这些图书绝大多数是诸如唐诗宋词、古典童话、新老三字经这样的书,往往带有很浓的道德教化的色彩。
心理学家指出,这些儿童图书未必适合孩子们阅读,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家长们往往过早地把读书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而忽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小孩子如果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苦事,长大后就不会愿意主动读书了。
除了教育和出版的原因之外,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也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行为。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该数字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6年来我国有网上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年均增幅达40%。
互联网正越来越成为国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一些专家指出,与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网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难以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留给读者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不大。
全民阅读并不遥远
大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和培养读书习惯,反过来,读书习惯的缺乏又加剧了社会上读书氛围的淡薄。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难以真正提高国民阅读率。
不过,对于我国国民阅读现状保持足够的关注是必要的,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应当说,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各类出版物丰富多样,大环境是非常有利于读书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苏州等大中城市,不要说周末,就是在平时,像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上海书城等大型图书卖场里也总是熙熙攘攘、人潮涌动;在周末时,书店的款台前排出二三十米长的等待交钱的队伍并不稀奇。在国家图书馆每到假日,每个阅览室都是座无虚席。在许多大学里,如果不提前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里占座,几乎不可能找到位置读书。
《人民日报》 (2007-04-24 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