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食品安全渐触底线

浏览:2068 作者:维权网 评论:0 发布日期:2006-10-26 18:24:59
 “近年阳澄湖大闸蟹上市前后,都会有意想不到的‘花边新闻’。”对于台湾有关部门称“大陆大闸蟹被验出含致癌物质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的说法,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21日对记者说,自2002年协会成立以来,每年都会遇到一到两次“莫须有的问题”,“今年把阳澄湖大闸蟹与癌症联系起来了,明年应该不会再跟艾滋病联系起来吧?”

  杨维龙说,2002年,有港报媒体称“阳澄湖大闸蟹是毒蟹”,闹得满城风雨,调查结果发现是“张冠李戴”了;2003年和2004年,一些台湾媒体和港报媒体又出现“阳澄湖大闸蟹使用氯霉素等一些有害物质”的报道,结果查无实据;2005年9月10日前,台湾一些媒体称“阳澄湖大闸蟹有霜”,实际上阳澄湖大闸蟹当年9月12日才开捕,谣言最后不攻自破。

  阳澄湖大闸蟹这次是“受冤枉”了,但也有相当部分的食品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在我国食品安全监测标准尚未完全建立之前,类似阳澄湖大闸蟹受到的这种“冤枉气”,恐怕还无法完全杜绝。

  记者近期在浙江、安徽、北京等省市采访时发现,近年来,国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愈演愈烈,甚至一些带有“国家免检产品”身份的知名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也相继卷入安全漩涡。在部分地区,不合格产品早已成为路人皆知的公开秘密,监管部门却充耳不闻。专家认为,知名企业遭遇“质量门”以及政府监管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的现象,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降至最低点,食品安全已渐触底线。

  “公开的秘密”偏偏瞒住监管部门

  今年6月份,浙江台州、余姚、义乌等地的部分企业利用回收塑料如手机键盘、废弃的医疗器械、VCD光盘等作原料生产奶瓶,致使奶瓶中“酚”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此事被媒体公开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公众除了谴责惟利是图的企业外,还质疑职能部门的监管能力,用回收塑料生产“毒奶瓶”在当地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但监管部门为何视而不见?

  记者在台州采访时看到,当地有一个国内远近闻名的塑料交易市场,在长长的马路两侧全是出售各种回收塑料的店面,几乎每个店内都肮脏不堪,地面油黑,到处是污水。一些妇女正围在做成颗粒的回料前挑挑拣拣,一名女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回料加在新料里之后,便可以做成饭盒、水杯和玩具等等,根本不管是食品容器用还是其他容器用。

  正是这公开的秘密恰恰骗了执法部门。记者在采访中,一些专家认为,屡屡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乏力的弊病,这一方面是因为职能部门个别执法人员玩忽职守,与利欲熏心的企业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行分段监管的体系存在漏洞,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据了解,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制度。食品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管,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管,餐饮消费由卫生部门管。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处处长卢永福说,现行制度理论上是段段清,但实际操作中却屡屡出现“监管缝隙”。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监管缝隙”在保健食品管理中尤为突出。卫生部门认为,保健食品应按分段管理的原则来监管,卫生部门只负责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质监部门认为保健食品属品种监管范围,应由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个部门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导致在联合执法中屡屡闹出笑话。

  知名免检企业频遭“质量门”

  近两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鲜明特点:一些带有免检身份的国内知名企业甚至是享誉国际的跨国大公司频频遭遇食品安全事件,一时间,知名国内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重点,成为万夫所指的对象。

  2005年3月,大型跨国集团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的“美味源”牌辣椒酱和著名跨国餐饮连锁店“肯德基”的产品相继被检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I号”,两大享誉国际的跨国公司双双陷入“苏丹红事件”。2005年4月下旬,另外一家著名跨国公司也遭遇“质量门”,雀巢公司的雀巢奶粉被浙江工商部门测出“碘含量超标”。2005年6月,国内知名牛奶“光明”奶先是被质疑利用库存牛奶再生产,后又被发现提前标注生产日期。2006年4月,另外一家知名牛奶企业“蒙牛牛奶”也被浙江临海市工商部门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提前标注生产日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影响,除了当事方是知名企业外,还因为陷入“质量门”的企业如亨氏集团、雀巢公司具有特殊的“免检身份”。一些专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重新审视我国食品免检制度合理性。

  记者在浙江、安徽采访时,一些基层质监干部认为,食品受到原材料、环境、时间的制约太多,不像电器,质量可以保持绝对稳定,他们建议,有关部门必须提高食品免检的门槛或者取消食品免检制度,“免检食品一旦出问题,对监管部门公信力和消费者信心的杀伤力实在太强”。

  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指数急剧下降

  记者在浙江、安徽等省市调研时发现,没有一位随机接受采访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表示很有信心;记者每到一个监管部门采访,几乎都有“收获”,总能被告知近期有哪些食品不能吃;“猪吃兴奋剂、虾吃抗生素、黄鳝吃避孕药”等民间顺口溜也已流传甚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正在下降。

  一家中央级权威媒体调查显示: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仅有9%的人回答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

  浙江省食品学会理事长励建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心已经接近底线,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事关整个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如果名牌企业频频出事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如果再不反思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职能部门监管公信力,食品安全问题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浙江、安徽一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干部认为,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食品供应最安全的国家,这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集中统一的严格监管是分不开的,FDA对食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饲料等关系健康的产品实行“品种统一管理”,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现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体制应该逐渐向“品种管理为主、分段管理为辅”的体制转变,对食品安全重点领域,由一个部门一竿子管到底,避免出现互相推诿和监管缝隙。
以下是网友对 经济参考报:食品安全渐触底线 的评论:
[本主题共0条评论 | 每页显示6条评论]
评论前,请先 登录
验证码: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诚信企业 理事单位 质量监督

3.15诚信维权网
声明:凡本网注明“3.15诚信维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3.15诚信维权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本网转贴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正规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致电010-61706839 或者发邮件至china_xfz315@126.com 京ICP备12034147号-1
版权所有:3.15诚信维权网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显示器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像素效果最佳

网站备案序号:[ 京ICP备 1203414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1004号